来湛江必看!这些非遗你都没看过那就白来湛江了

旺财去旅游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5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醒狮是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民俗表演,在逢年过节、开业庆典,以舞狮助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成为民间传统的文化仪式。遂溪是中国醒狮之乡,遂溪醒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川飘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其高、精、险、奇、巧而闻名于世,被外国友人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

  雷州石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守护神、吉祥物的发展过程,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雷州石狗习俗的主要内容。从选材、工艺、供奉地点、文化认同等方面展示了雷州工匠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

  雷剧是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雷州话为唱白的地方剧种,经历了姑娘歌、大班歌、雷州歌剧几个发展阶段。

  雷剧的成型阶段约在清中叶,第一个剧本《断机教子》、第一个民间剧团“尧天乐雷州歌班”均于清嘉庆年间诞生。经过近三百年的舞台实践,成为目前雷州半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广东四大剧种之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大海的主宰,南海之滨的湛江有人龙、网龙、簕古龙、高跷龙、草龙、彩龙、竞技龙等丰富多彩的龙舞,其中有400多年历史的人龙舞气势恢宏,长几十米的人龙全部由大人支撑小孩连接组成,原始纯朴、原汁原味地演绎了“人即龙,龙即人”的传奇神韵和精彩。

  湛江傩舞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为特征,进行舞蹈,即跳傩。由车、麦、李、刘、洪五位将军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五位将军面具分黑、红、蓝、紫、黄五色,手持斧、锏、链、刀、令旗等兵器,驱邪引福,保佑平安。表演还融入民间绝技穿令箭,颇为神秘惊奇。

  雷州歌也称雷歌,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与土著文化及周边文化长期交融、互相渗透而逐步形成的地方民间歌谣。据《海康县续志》载,宋代雷州学教谕李仲光撰写的《重建御书楼上梁文》中,有“听取欢谣,敢陈善颂”的记述。

  粤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粤剧南派艺术是粤剧表演体系中极富个性,重要的表演艺术流派之一,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川泥塑俗称泥鬼,塑制、展示、观赏泥塑成为当地闹元宵一项盛大而独特的节日活动,相传唐末宋初由迁移至此的佛山廖岭居民,把石湾陶艺传入后衍变而来。吴川泥塑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经搭制支架、上泥、塑形、细部精刻、整体修整、敷粉着色而成。着色以平涂为主,开面画眉多采用年画手法,色彩缤纷,光艳夺目。吴川泥塑以人物造型为主,躯体硕大,一般比例等人或稍大,甚至有高达数米者,且制作快速,往往三几天内一塑而就。吴川泥塑尤其擅长塑制成套的群像组合湛江景点

  舞龙是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年节喜事,各地群众都会把具有自已特色的龙舞起来庆贺。在全国种类诸多的龙中,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的调顺网龙独具地方特色,充满浓厚的民俗气息和海洋色彩。

  藤牌功班舞,又称盾牌舞,源于古代军事布阵、战场实战、对抗演练,是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现主要流行于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及周边村落。

  舞鹰雄是我市集高、难、险和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的民间艺术,颇具特色、全国唯一。在廉江、遂溪、雷州等地流传已久,有三百多年历史。通过表演讲述了鹰与雄在一起嬉戏觅食、又常争斗、互不相让到最后和好如初、和美共生、和谐相处的故事。表演时村民扮演成的鹰腹顶6米高杆,展翅冲天而上,技艺险难,扣人心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旺财去旅游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