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羽翼教堂(黑翼白羽)

旺财去旅游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VENEZIA ITALY

  

「 明信片的传说」

  

  Torre dell'Orologio,Venezia | © Zachary

  以前不喜欢寄明信片,觉得有些麻烦。总觉得这个地方只有你亲自来过才能读懂这张小小卡片上面的故事,忍不住朋友的央求,刚好也是在复习考试,心想就选白色羽翼教堂了一张让他顺利通过吧!

  

  来自威尼斯圣马可的明信片 ,威尼斯 | © Zachary

  这张明信片是在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西北角的一个集邮店买的,店主是个和蔼的老爷爷,屋子里面满是上了年纪的孤本邮票,绝对是集邮者的天堂。朋友们都在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小东西,闲来无事,翻看木盒子里面的有些泛黄的明信片,对于Vintage从来没有抵抗力,但是,选来选去,也没有特别触动的。

  

  Piazza San Marco,Venezia | © Zachary

  习惯于从头翻到尾,不错过一张,到最后有几张油画史诗般的明信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有些熟悉,好像哪里见过。那个时候还是没想起来,直到朋友收到了,问我为什么选这张。我说这张故事非凡,大有来头,于是让我说说其中的缘由。

  

  图片来自本文作者 © Zachary

  我当时就傻了眼,就算饱读诗书,也不能真的就是百科全书,无所不知吧。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打完。这张看起来是关于圣经故事的传说,找朋友看下,说是像壁画,还是圆顶形状的。

  

  圣马可大教堂的金顶壁画,威尼斯 | © Zachary

  大脑就像是回放电影一般,迅速的扫过了种种的可能性,在圣马可广场的老店买的明信片,翻看那天拍过的照片,一张张略过,在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的四个半圆壁画上停了下来,最后一个圆顶,细致描绘了圣经故事传递福音的视觉感受。

「 圣马可的故事 」

基督教《圣经》故事人物 —— 圣马可

  不管是广场,教堂,甚至钟塔都姓圣马可,那圣马可到底是谁白色羽翼教堂?耶稣门徒之长是圣彼得,而圣马可则是圣彼得的大弟子,有了这层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因为他比曾经的教皇狄奥多尔的分量更重。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500px © Andreas Altenburger

  看到圣马可大教堂中央圆顶上面的圣像了吗?那就是圣马可本尊以及手按圣经的飞狮。明白了这段历史,关于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和圣马可钟楼(Campanile di San Marco)的名字由来,也就了然了许多。

白色羽翼教堂(黑翼白羽)

  

  Piazza San Marco,Venezia | flickr © Rex Montalban

  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的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在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为圣马可兴建教堂,圣马可的陵墓就在教堂的金色祭坛(Pala d'Oro)之中,因而大教堂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 Zachary

  为了纪念这位威尼斯人眼中的圣徒,在大教堂的正面五个极其华丽的罗马拱门上方,是描绘着圣马可事绩的镶嵌画,分别是“从君士坦丁堡运回圣马可遗体”、“遗体到达威尼斯”、“最后的审判”、“圣马可神话礼赞”、“圣马可进入圣马可教堂”等五个福祉主题,金碧辉煌闪飘扬着赞颂的圣歌。

  

「 大教堂的由来 」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instagram © keith263

  中世纪东征号角吹响的时候,整装待发的十字军在这里宣誓,从君士坦丁堡掠夺而来的青铜驷马,已经在这里守卫了千年的圣人遗骸,那是穹隆门庭前手持《马克福音》的圣马可雕像,六尊金色羽翼的天使簇拥着威尼斯的守护者。属于他的黄金狮子传承着圣殿的赞歌,五道罗马拱门上的金色璀璨讲述着他的事迹,拜占庭的圆顶上有着圣索非亚的影子。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 Zachary

  矗立在这座艺术殿堂的门前,感受着威尼斯人执着尊崇的信仰和曾经全盛时期的荣耀,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的凝聚。原为一座拜占庭式的天主教堂,在公元10世纪左右,威尼斯摆脱了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开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并在15世纪一度成为当时意大利最强大的“海上共和国”,而此时的拜占庭帝国也被宣布了灭亡。随后圣马可教堂不断进行整修,加入了神秘哀婉哥特式的尖形拱门,在17世纪的时候,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栏杆装饰。

  

  Hagia Sophia,?stanbul| 500px © Dionysios Theofilopoulos

  整体外观,俯瞰五座圆顶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阿雅索菲亚清真寺,原为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Hagia Sophia)。如果你拿圣索菲亚教堂和圣马可教堂对比,会发现中央大穹隆消失了,改为五个小穹隆群,没有了那种帝国的张扬霸气,换为着重于装饰,更具艺术气质。

  

  Hagia Sophia,?stanbul| 500px © Aitor Garcia

  其实是由于自从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国力大不如从前。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在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后,持续了近千年。也就是拜占庭时代,由于外敌相继入侵,战乱不断,国土面积不断缩小,建筑群也在持续减少,规模也就大不如前,像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就像今日的圣马可大教堂。

  

  Hagia Sophia,?stanbul| 500px © Uxío Rivas

  而圣马可大教堂的前辈,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誉为拜占庭式建筑的典范及“改变了建筑史”。后来却改名为“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宣告了最后的拜占庭时代正式结束。并且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都被移去,许多马赛克被灰泥覆盖,这也是历史对艺术形式的抉择,虽然惋惜但是无法评判。所以算起来保留完好的拜占庭风格的天主大教堂,圣马可绝对是可以排上前列的。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 欧仁?德拉克罗瓦 | 1840年 | 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如果把造就圣马可大教堂的拜占庭建筑风格联系起来,他们的关系就颇为微妙了。圣马可大教堂是第四次十字军的出征地,而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却莫名其妙的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500px © MisterO

  此次名为“十字对新月”的战争,本是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浩浩荡荡地前往亚洲,可是却半路改弦更张,袭击了同为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拉丁人和威尼斯人共同肢解了猝不及防的拜占庭,这场战役也加速了拜占庭的落寞。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500px © Ciprian Turutea

  对这场“玷污的圣战”,日后的威尼斯总督丹多罗是这么为自己辩护:“良知是被动一方才会说的话,握有主导权的一方是不会在乎良知的。”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500px © Wilhelm Chang

  虽然战争不义,宗教战争更是掺杂了大量的利益与因素。但是作为一个中世纪十字军的骑士精神的爱好者,看待这次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可谓是丢尽上帝的脸,让他们下地狱也不为过。怀念狮心王理查一世时代的十字军,荣耀而神圣,每个骑士把光复圣城这个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

  

  Basilica di San Marco,Venezia | 500px © Clinton Lord

  今日的圣马可大教堂,垂向券拱四点相切的帆拱结构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也正是东罗马后期的典型教堂形制。

  

「 钟塔楼的俯瞰 」

  

  Campanile di San Marco,Venezia | © Zachary

  位于圣马可广场南面的钟楼也是9世纪时出现的,这是一座在烈火与倾塌中走过的千年老者。高居塔顶的是金色的大天使长加百列,以自己无上的神力守护着这座被祝福的城市。

  

  

  图片来自本文作者 © Zachary

  其实登塔最好是晴天,望的远,看得真切。天气有点阴沉,但是还是想登上塔顶看看威尼斯的全貌,放眼望去,一片娇艳的红色瓦砖。

  

  

  图片来自本文作者 © Zachary

  钟楼要做电梯才能到达顶层,一边是出口,人都下完了,另一边再上来,电梯又降了下去。狭小的空间,人群像旋转的传送带,从一个窗口挪到另一个窗口。

  

  

  图片来自本文作者 © Zachary

  穿过铁丝网的窗户,可以看到整个水域的全貌的全貌,“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忧”。

  

  

  图片来自本文作者 © Zachary

白色羽翼教堂(黑翼白羽)

  蜿蜒缭绕的运河,承载了亚得里亚海女王的高贵情愫,爱她的热情奔放,也迷恋她的诗情画意。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Venezia | © Zachary

  海中冉冉升起的八角形白色教堂,那是圣母玛利亚对光之城的庇佑。圣马可海港的红色巨浪间的乳白圣光就是安康圣母大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这座教堂其实是威尼斯人兑现的一个誓言。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Venezia | instagram © living_destinations

  欧洲的梦魇“黑死病”凶猛地袭击了这个水城之后,威尼斯人向圣母玛利亚求救,并且威尼斯共和国元老院重重的立下誓言:如果圣母能将威尼斯从这场劫难中解救出来,就将专门为她建造一座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Venezia | © Zachary

  在瘟疫过去后,元老院于1631年决定兑现自己的誓言,开始修建安康圣母大教堂,以感谢圣母庇佑他们摆脱瘟疫的侵袭。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基座呈现出八角形,并在上面建起了一个威尼斯风格的大圆顶。淡绿色的大穹顶象征着圣母的王冠,穹顶下巨大的涡卷形扶壁既为厚实的底座与圆顶之间提供了有机的联系,也加固了支撑,涡卷形扶壁使建筑物的轮廓浑然一体。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Venezia | 500px © Thonon Serge

  在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眼力,安康圣母教堂就像“一个站在沙龙门边的贵妇……她的穹顶和涡卷装饰、扇形边的扶壁和雕像一起组成了一顶华丽的王冠,她那一层层列至地面的宽阔的台阶就像长袍的拖裾。”

  

  迦纳的婚礼 | 保罗?委罗内塞 | 1563年 | 藏于安康圣母大教堂

  教堂的圣坛右侧有一副特别眼熟的画作,丁托列托的《迦纳的婚礼》,罗斯金称赞它为“综合了提香般丰富的色彩活动伦勃朗般强烈的光影效果而且更加果断”。后来才知道这里的《迦纳的婚礼》才是真迹,而在卢浮宫《蒙娜丽莎》对面的《迦纳的婚礼》是复件。

  

  

  

  The Marriage at Cana,Musée du Louvre,Paris|© Zachary

  我在卢浮宫看到的那副《迦纳的婚礼》是罗浮宫美术馆中最大的一幅,在众人被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所吸引的时候,我却惊叹于这幅巨作的精彩华美,好像被主人邀请共同参与这场隆重的盛会。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Venezia | 500px © Moluyi陌

  思绪畅游在文艺复兴的艺术殿堂之中,和威尼斯人一起共饮喜筵,耳边是曼妙的乐曲,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忘却自己,悄莫声息间爬上了心头。

-END-

-本文由作者孩子授权发布-

微信公众号:孩子旅行记

投稿、(采访、推广及旅行线路发布等)商业合作

请加微信号:mrhugtrip

想分享你自己的旅行和故事?

那就加入HUG自由旅行人公会

关注MrHug

以更多个性的方式发现世界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NzA3NDA4OQ==∣=2675618227&idx=1&sn=0d326fd5b5b04f1b1222f05df6839783?ne=0#wechat_redirect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旺财去旅游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